在建筑电力系统、工业配电场景中,电缆的防火性能直接关系到用电安全与火灾应急保障,而 “阻燃 A 类”“耐火 90 分钟” 等专业术语常让非专业人士困惑。本文将用通俗语言拆解电缆防火等级的核心概念,帮你快速掌握关键知识点,避开选型误区。
很多人误以为 “阻燃 A 类>B 类>C 类”,但实际上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火焰蔓延范围和滴落物引燃能力,对应不同的安装环境需求,而非简单的 “优劣排序”。
1. 阻燃 C 类:基础防护,适配普通场景
阻燃 C 类是电缆阻燃性能的 “基础款”,主要用于无特殊防火要求的一般场所,比如普通办公楼的吊顶内、民用住宅的墙体布线。其测试标准为:在规定的火焰(750℃±50℃)灼烧下,单根电缆的火焰蔓延长度不超过 1.5 米,且灼烧过程中产生的滴落物不能引燃下方 1 米处的脱脂棉;同时,火焰熄灭后,电缆的残焰和残灼时间需控制在规定范围内(通常残焰≤60 秒,残灼≤120 秒)。这类电缆能在小火情下阻止火焰快速扩散,适合火灾风险较低的区域。
2. 阻燃 B 类:加强防护,应对密集布线
当电缆需要成束敷设(比如多根电缆集中穿管、敷设在电缆桥架内)时,阻燃 C 类已无法满足需求,此时需选用阻燃 B 类。它的测试条件更严苛:要求 19 根(或根据电缆直径调整数量)电缆成束排列,用更高温度的火焰(815℃±50℃)灼烧,火焰蔓延高度不得超过 3 米,且滴落物同样不能引燃下方脱脂棉。这类电缆能应对 “多根电缆同时受火” 的场景,常见于商场、酒店的配电竖井。
3. 阻燃 A 类:最高防护,适配高危环境
阻燃 A 类是民用与工业场景中的 “最高级别阻燃”,主要用于火灾后果严重的关键区域,比如核电站辅助设施、大型数据中心的主机房、高层建筑的消防配电回路。其测试标准极为严格:需 31 根(或对应数量)电缆成束敷设,用 815℃±50℃的火焰灼烧 120 分钟,火焰蔓延高度不得超过 2.5 米,且全程无滴落物引燃脱脂棉。这类电缆能在长时间、大面积受火的情况下,最大限度阻止火焰扩散,为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争取时间。
与 “阻燃” 侧重 “阻止火焰扩散” 不同,“耐火” 的核心目标是火灾中维持电缆的导电性能,确保应急设备(如消防水泵、应急照明、排烟风机)正常工作。而 “耐火 90 分钟” 是最常见的耐火等级指标,其含义远不止 “能烧 90 分钟”。
1. 耐火电缆的核心原理:“隔火层”+“耐高温导体”
耐火电缆的结构比普通电缆多了关键的 “隔火层”,通常由云母带(云母具有极高的耐高温性,明火下不易燃烧且能隔热)包裹导体而成。当发生火灾时,隔火层能阻止火焰和高温直接接触导体,同时导体采用耐高温的铜合金或镀镍铜材,确保在高温下(通常测试温度为 750℃-1000℃)不会熔化或失去导电能力。
2. “耐火 90 分钟” 的测试逻辑:模拟真实火灾中的供电需求
“耐火 90 分钟” 的测试过程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将电缆置于模拟火灾的高温炉中,炉内温度按规定速率升至 750℃(或 1000℃,根据不同标准)并保持 90 分钟,同时给电缆施加额定电压,监测其是否能持续传输电流。在此过程中,电缆不仅不能被烧断,还需保证绝缘性能不失效(无短路、无击穿),确保应急设备能在 90 分钟内正常运行 —— 这恰好覆盖了多数建筑的人员疏散黄金时间(通常 30-60 分钟)和初期火灾扑救时间,是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的最优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耐火电缆并非 “不燃电缆”,火灾后其外护套可能已被烧毁,但只要核心的导体和隔火层完好,就能完成应急供电使命;火灾扑灭后,耐火电缆需根据损伤情况评估是否更换,不可继续用于常规配电。
很多人会混淆 “阻燃” 和 “耐火”,认为 “阻燃等级高就等于耐火”,这是严重的误区。阻燃电缆的作用是 “阻止火焰扩散”,但火灾中可能会失去导电能力;耐火电缆的作用是 “维持供电”,但本身的阻燃性能可能不如专门的阻燃电缆。
实际选型中,需根据场景需求组合选择:比如消防水泵的配电电缆,需同时满足 “阻燃 A 类 + 耐火 90 分钟”—— 既阻止火焰扩散到其他区域,又确保火灾中水泵能持续工作;而普通办公室的照明电缆,仅需 “阻燃 C 类” 即可,无需额外增加耐火成本。
总之,电缆的防火等级没有 “绝对的好坏”,只有 “是否适配场景”。掌握阻燃 A/B/C 类的场景差异和耐火 90 分钟的核心需求,才能在选型时既保证安全,又避免过度投入,让电力系统真正 “防患于未然”。
青岛华强电缆是一家专注生产研发20年的电线电缆厂家,公司生产的华宇牌电线电缆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服务过上千家企业,上万个客户,主导产品有:铝合金电缆、交联电力电缆、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计算机电缆、矿物绝缘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等多种型号电缆,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加工定做需要的特种电缆。
咨询热线
0532-85206699